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研究 | 武汉人群新冠抗体阳性者占6.9%:82%无症状,40%存在中和抗体并至少可持续9个月

柳叶刀 柳叶刀TheLancet 2021-04-25


《柳叶刀》(The Lancet)于北京时间2021年3月19日早发表首项在武汉市居民中开展的长期血清流行病学的随访研究,揭示武汉人群的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动态变化。识别如上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参阅论文原文。




  • 此项研究是在武汉开展的第一项长期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在2020年4月武汉解封后,对9000多名居民进行了新冠病毒抗体的检测,随后在6月以及10-12月开展了随访研究。

  • 在9542名受试者中,532人新冠病毒抗体呈阳性,经校正后,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9%。其中82%的抗体检测阳性者未出现任何新冠临床症状。

  • 2020年4月,抗体阳性者中40%产生了中和抗体(可有效对抗病毒的功能抗体)。无论抗体阳性者是否有症状,这些抗体至少在9个月内保持稳定。

  • 研究表明人群仍普遍缺乏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仍需采取接种有效疫苗等防控策略,防止大流行再发生。


首次在中国武汉市居民中开展的长期血清流行病学的随访研究发现,至2020年4月新冠抗体阳性者占6.9%,其中82%为无症状感染。抗体阳性者中有40%产生了中和抗体,在2020年4月至10-12月随访期间,中和抗体水平未出现明显下降。这项对9542人的观察性研究结果发表于《柳叶刀》(The Lancet
作者认为,揭示武汉人群的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动态变化,将为疫苗接种策略的科学制定提供重要借鉴。通过接种有效疫苗来提高人群免疫力。
这项来自武汉的最新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为全球其他国家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补充,包括在日内瓦(瑞士)、西班牙、美国、冰岛和荷兰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试图阐明人群的真实感染率。由于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尚不明确(全球估计在6%到96%之间),因此,这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文章的领衔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辰院士认为:“评估感染新冠病毒并具有免疫力人群的比例,对于制定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降低未来再发大流行的可能性至关重要。由于轻症感染者可能未就医,无症状者通常未经检测,确诊新冠的病例数与实际感染人数会存在很大差异——各国的经验与数据均相仿,这也是新冠疫情中的一种共性现象。”[1]
他进而指出:“截至2020年4月8日,即使在武汉已有超过50,000例确诊病例,其人群的抗体阳性率仍很低,且其中仅有40%产生了中和抗体,提示人群仍普遍缺乏免疫力。”
本研究对象为武汉市所辖全部13个区的居民及其所有家庭成员,覆盖了所有年龄组人群,但排除了患有严重疾病者(如癌症晚期或严重精神疾病)。
参与者需完成一份包含人口学信息和健康信息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曾被诊断患有新冠或自2019年12月1日以来是否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在2020年4月中旬、6月中旬以及10-12月期间采集血液样本,检测是否存在抗体。如果受试者报告有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且新冠病毒抗体呈阳性,则将其视为有症状感染者。该研究包括了来自3556个家庭的9542名被调查者。
在9542名受试者中,532人抗SARS-CoV-2抗体呈阳性,经校正后,推算人群抗体阳性率为6.9%。
作者发现,女性抗体阳性率率高于男性,66岁及以上人群抗体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医护人员抗体阳性率高于其他职业,过去5个月去医院就诊人员抗体阳性率高于未去过医院的人员(见表1)。


在532名抗体阳性参与者中437人(82%)无症状。该研究的作者指出,这远高于过去全球报道的40-45%的估计值。作者指出,受试者在报告过去5个月是否有过症状时可能存在回忆偏倚(recall bias),但此研究不会明显误判有无症状,因为当时武汉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来识别每一个病例,武汉市民在疫情暴发期间很注意记录自己的症状。
在2020年4月,抗体阳性人群中有约40%(212/532人)产生了中和抗体(可有效对抗病毒的功能抗体)。有中和抗体的人群比例在两个随访期内未见明显下降——2020年6月为45%(162/363人),2020年10-12月为41%(187/454人)。此外,对335名参加了全部三次随访的参与者中和抗体的分析,发现中和抗体水平在9个月内未明显下降。无症状感染者抗体水平低于COVID-19确诊者或有症状者。
文章共同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任丽丽博士认为:“目前对新冠病毒自然感染的免疫应答久性尚不明确。我们的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抗体可持续至少9个月。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中和抗体至少在9个月内保持稳定。”[1]
作者指出其研究的一些局限性,由于大多数病例都是无症状的,未能在感染开始时即进行核酸检测,无法确认研究对象被感染及产生抗体的准确时间。作者指出,在2020年3月中旬至4月期间,武汉报告的新冠病例很少,因此可推测感染至少发生在采血前4周。
澳大利亚多尔蒂研究所(Doherty Institute, Australia)的Richard Strugnell教授和Nancy Wang博士(未参与该研究)为该研究撰写了述评他们指出,血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感染人数可能超出确诊病例数。他们写道:“若血清阳转率可以准确反映新冠病毒暴露情况,那么低病例数与高血清抗体阳转率之间的明显差异表明,大多数血清抗体阳转者是通过无症状感染产生的抗新冠病毒抗体。” 
他们在评论中还指出,该研究的发现使人们对大流行暴发城市的自然血清阳转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在检测、溯源和治疗资源远远不够的情况下,中国公共卫生系统成功控制了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新冠疫情防控成败与否取决于病毒自然感染、尤其是疫苗免疫接种后诱发的免疫力。鉴于通过自然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相对较少,该项研究再次强调了在人群水平上通过有效的新冠疫苗控制该病的重要性。武汉实施的非凡、快速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可能遏制了病毒的传播,但也阻碍了持续性中和抗体的产生,从而降低了自然获得的群体免疫比例。”
尽管其他国家和地方政府采用了不如武汉疫情控制那么有效的替代策略来制新冠病毒的传播,但即使在高度流行的社区,由于疾病的流行率通常太低而无法达到足够的群体免疫、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成功实施新冠病毒感染流行防控机制的条件下,自然传播后很可能不会产生群体免疫,这突出通过有效的疫苗接种策略控制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性。本研究是描述新冠病毒感染和理解新冠病毒大流行免疫特征的重要里程碑。”END

编辑注意

本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共同资助。本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和中国工程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

[1] 采访直接来自作者,并未在论文原文中出现。


相关阅读



题图:Copyright © 2021 Hector Retamal/Getty Images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新闻稿英文原文为准。


荐阅读

方舱庇护医院:应对公共卫生紧急状况的新理念

积极发现与管理病例:遏制COVID-19大流行的关键措施

时间线 | 新冠文章发表一周年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论文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